污水運營公司預處理運營運行規范
1、廢水運營調節水質
a、檢查冷卻塔、調節池等配套的電機是否運行正常。
b、檢查冷卻前后的水溫變化,確保進入生化調節池的水溫在40℃以下。
c、水溫調節:通過改變調節池的曝氣閥門開度或者風機頻率來調節水溫;如果是冷卻塔降溫就調節冷卻系統的風機和進料泵的流量。
d、 pH值調節:序批式連續進水的情形關注回調酸、堿池的藥劑在低位以上;確保加藥泵、攪拌、在線監測的pH探頭正常運行。
e、 SS的調節:確保在水流緩慢區污泥的抽送正常。按需求定期對調節池進行清理。
2、廢水運營混凝規范
a、檢查混凝區的攪拌機、在線監測探頭、配套加藥泵、提升泵等設施正常運行。
b、pH值控制,一般情形使用三價鐵混凝劑的最佳pH值控制在5.5~6.5;鋁鹽混凝劑的pH值控制在6.5~7.5;二價鐵pH值控制在8.2~8.5;鎂鹽的pH值控制在10.0~11.0;鈣鹽除磷pH值控制在10.0以上。
c、絮體控制,適當增大PAM的投加量可以是絮凝變大,如果過量則使得污泥上浮。選擇合適的PAM也是混凝效果好壞的關鍵所在。
d、 GT值控制,混凝池可以通過調整水量和攪拌轉速來控制在合適的值,具體值需要通過實驗驗證。
3、廢水運營沉淀池運行規范
a、操作人員要熟悉設備、管道系統、閘門布置的情況。
b、進水時要注意各組池子進出水閥門的合理調節,保證各組池子水量平衡。
c、運行過程中要注意污水絮凝池和與沉淀池的運行效率。在絮凝池尾端的絮體狀況為混凝劑投加量的重要指標,需要每間隔二十分鐘測量一次,水量與水質突變情況另行處理。當藥劑投加量增大或減小時,需要統計出絮凝池停留時間,根據停
留時間長短觀察絮凝池尾端的絮體生成效果。
d、第間隔一個小時檢測沉淀池出水濁度是否達標,根據國家規定的水質標準,新創環保規定濾
前水濁度應在5度以下,如濁度明顯升高,應分析查出導致升高原因,并找出解決辦法。
e、注意觀察絮凝池流態是否異常,有否積泥,沉淀池出水是否均勻及排泥機械運行隋況,并做好記錄,為分析絮凝、沉淀設備運行特性,停池情況和排泥設備維修等提供依據。
f、打撈浮渣,液面出現較多浮渣時就打撈干凈。
g、排泥,按照運行特性定期排泥。
上一條: 污水運營設施公司評估操作方法(二)機電與水質水量情況
下一條: 污水設施運營生化系統改造實例